【走进暑期学校】夏令营中视野拓,山地科学近眼观 —成都山地所举办201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

  • 创建于 2012-07-31
  • 2672

7月23日-27日,成都山地所举办了首届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地理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地质工程和土壤学等相关专业的26名优秀大三学生参加了此次夏令营。

此次夏令营根据中科院和教育部“协同育人”的要求,旨在推进中科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中科院与全国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科研兴趣,使学生尽早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活动由成都山地所与成都教育基地联合举办,由开营仪式、学术报告、参观体验、野外科考、交流联谊、参观历史遗迹、闭营仪式等几部分组成。

7月24日上午,夏令营在成都教育基地举行开营仪式,成都分院副院长赵永涛致欢迎辞,希望高校学子们借此次机会广交朋友,有所收获。随后印开蒲研究员以“百年追寻”为主题展开了引人入胜的讲座,激发了营员们的浓厚的科研兴趣。

为帮助营员进一步了解山地所学科特色,了解山地科学,开拓科学视野,培养科研兴趣。7月24日下午,山地所副所长韦方强向营员介绍了山地所的基本概括,研究方向及研究生教育现状。7月24日下午至7月25日,山地所研究生部组织营员在山地所内听取了来自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山地表生态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和山区发展研究中心的11位专家风格鲜明,生动而不失科学严谨的讲座。讲座内容涉及山地科学的学科概况、各研究中心基本情况及主要的科研工作,山地科学各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先进的前沿技术在山地科学中的运用情况等。崔鹏、陈晓清等研究员的科学严谨、善于创新,李泳研究员的富于文采、诗意浪漫,杨宗佶等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程根伟、朱波等研究员的幽默诙谐、生动活泼,学者们在启迪营员们的科研思路,激发科研兴趣的同时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与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环节中学子们畅所欲言,与专家共同讨论各类学科及社会问题,气氛轻松而热烈,近距离的接触交流也促进了专家与营员们的互相了解。随后营员们与山地所在读研究生进行进一步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了解科研院所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状态,从不同的视角、方面增加了对科研工作及生活的认识。

7曰26日由山地所副所长韦方强及研究生部主任张宇带队,带领营员进行野外科考活动。此次科考,第一站考察了5.12地震震中汶川映秀镇,5.12地震博物馆(原映秀中学遗址),及映秀新城。第二站考察了位于映秀镇岷江左岸的红椿沟,红椿沟为2010年映秀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灾源点。第三站考察了位于映秀镇西面的牛圈沟,此处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源点,由于山地崩塌造成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具有典型的山地灾害地貌,是天然的教科书。在各考察点,营员们认真听取了韦方强研究员的讲解,近距离感受了地震及次生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及危害,了解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机理及特性。初步认识了灾害防治工程的相关技术手段和措施等,体会了山地科学服务祖国,支撑祖国发展的战略意义,将之前在夏令营中聆听讲座内容与实践经验融会贯通,丰富了对山地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7月27日营员参观了山地所科技展馆,及山地所测试模拟中心。加强了对山地所发展历史及所做科研工作的认识。随后还参观了代表古蜀文化的金沙遗址博物馆,让营员们领略了蓉城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悠闲宜居的城市风情。下午在成都教育基地举行了夏令营闭营仪式,仪式上为营员们颁发夏令营结业证书。

本次夏令营为成都山地所首届大学生夏令营,在山地所各部门精诚合作下,在教育基地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营员聆听专家做学术报告
营员聆听专家做学术报告
营员与专家学者近距离交流
营员与专家学者近距离交流
营员在5.12地震博物馆合影
营员在5.12地震博物馆合影
韦方强研究员为营员讲解
韦方强研究员为营员讲解
营员参观山地所科技展馆
营员参观山地所科技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