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下午,中青报首席记者邱晨辉应邀,与国科大记者团的同学们漫谈通讯写作。
作为《92岁院士站着做报告,90后学生趴着睡大觉》这则引起舆论风波消息的作者,邱晨辉以此开篇,先与同学们就社会各界观点、现场情况以及什么是新闻价值等问题进行了互动。
随后,邱晨辉提出“初级传播者,更多地在扮演‘译者’的角色”这一观点。用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为喻,提醒同学们新闻写作用词须准确、克制,就事论事、多用数字、多用确定性的语言、多角度客观报道。
紧接着,邱晨辉对“独家新闻”作了解读。所谓“独家”,“独”在视角。即使是会议报道,寻找文章的意义、构建故事的意象仍是重中之重。在大背景中寻找小的切入点,运用类比、概念化的非线性思考,文章自然“一气呵成”。邱记者表示,他最喜欢“历史”这把尺子,以史为鉴,更能衬托出当下与未来的意义,使新闻具有历史感。
进入具体讲解通讯写作环节,邱晨辉以烟草院士、浙大校长学位造假等系列报道为例,剖析开头、主体和结尾分别应做到抓人眼球、以数据和案例等使行文言之有物、适当留白。当被戏称为“情书体”和“武侠体”的嫦娥三号系列报道出现在大屏幕上,有同学不禁感叹,原来官媒报道也可以萌萌哒。
培训结束后,邱晨辉热心为同学答疑解惑。原定两个小时的讲座延长至两个半小时,与会同学表示获益匪浅。
人物名片:
邱晨辉,中国青年报记者。2011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同年进入报社开始关注科教界,曾对争议烟草院士、邹恒甫举报事件、浙大副校长学位造假等做独家报道,代表作有《“第五大发明”系列调查》,《“工科报国”系列报道》、《新校园分裂》、《长征兄弟和嫦娥姐妹的那些事儿》等。2011年至今获全国人大、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好新闻奖若干,2012年、2013年获报社年度最佳报道,2014年当选中国青年报社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