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成思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二十)—— 追忆成思危先生:十载春秋忆,风范永流芳

  • 创建于 2025-09-05
  • 175

 

编者按:

今年适值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九十周年诞辰,民建中央、学术机构、风投界等社会各界将举办贯穿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成思危基金设立的"成思危全球奖""成思危教育奖""成思危社会企业奖"的历届获奖者、海内外知名学者及先生生前亲友纷纷提笔撰文,通过跨越地域与时空的缅怀文字,再现这位中国风险投资事业奠基人、虚拟经济理论开创者的治学风范与家国情怀。

成思危基金特别策划"对话思想传承者"项目,将通过深度访谈素有"发展中国家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TWAS成思危经济科学奖得主,梳理成思危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精神遗产。自1月25日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官网、官方公众号和媒体平台将每双周发布纪念专稿,这些承载着学术记忆与社会思考的文章,最终将汇集成《成思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文集》,为后来者提供榜样的力量。

今日推出的纪念文章《追忆成思危先生:十载春秋忆,风范永流芳》,出自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之手。让我们共同品读这篇凝聚智慧与深情的纪念佳作,在追思先贤中奋。

今年,正值成思危先生离世十周年。回首往昔与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心中感慨万千。成思危先生无疑是一位令人敬仰的伟人。他曾任民建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更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不仅在民建会内德高望重,于风险投资行业,也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与引领者。他积极破解行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为行业发展发声,为推动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成先生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动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对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尤其让我记忆深刻,在他担任民建中央主席期间,支持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的工作每年都要列入民建中央的工作要点。正是这一使命,成为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让我与成先生紧密相连。2003年初,先生找我谈话,他郑重地说道:“推动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民建中央将以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推动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这番话语坚定有力,不仅展现了民建中央对风险投资事业的重视,更饱含着先生对行业发展的殷切期望。

当时的风险投资行业正处于低谷期。互联网泡沫在纳斯达克破裂后,资本市场一片萧条,中国风险投资所投项目缺乏退出渠道,行业发展举步维艰,鲜少有人愿意涉足其中。但先生独具慧眼,考虑到我当时在民建中央负责企业联络工作,希望我能前往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工作,认为我的经验和能力能够为公司带来新的活力。

为了打消我的顾虑,先生言辞恳切、考虑周全。他承诺我到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工作后,随时可以与他交流公司发展的各项事宜,无论是战略规划还是具体业务,都能得到他的指导。更令人感动的是,先生还特意表示将在民建中央主席办公会上形成纪要,明确我可随时回到民建中央工作。这一暖心之举,彻底消除了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让我放下心中的包袱,毅然接受了这份挑战。

2003年3月,我正式前往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主持公司全面工作。初到公司时,眼前的景象满是艰难:公司仅有10名员工,注册资本金规模小,制度建设不完善,投资方向和策略也尚未明确,一切几乎都要从零开始。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周都会向先生汇报工作进展,请教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而先生也总是不厌其烦,悉心指导,他的每一个建议和决策,都深刻影响着公司的发展走向。

公司的投资方向,是先生亲自为我们指明的。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提出聚焦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两大领域。先生指出,从长远来看,国家发展进程中环保问题至关重要,投资环保企业既能实现经济效益,又能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而新材料领域潜力无限,一旦投资成功,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回报。先生自身在无机盐等材料学领域造诣颇深,基于专业知识和对行业趋势的判断,为公司确立了投资方向。此后多年,尽管公司投资领域有所拓展,但始终在节能环保和新材料领域深耕细作,这一决策也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先生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从未缺席过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的任何一届股东会和董事会。每次参会,他都会就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提出诸多极具前瞻性与建设性的建议,从投资领域的拓展到人才团队的建设,从风险把控的要点到长期发展的规划,事无巨细。这些建议为公司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对公司的稳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公司后续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成为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

公司众多基本制度的建立,同样凝聚着先生的心血。从项目经理责任制到投资流程指引,先生都亲自参与制定或提出宝贵建议。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这些制度既符合行业规范,又贴合公司实际,成为公司规范运营的重要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多年前,先生就提出了“支持创新者创业,帮助投资人投机”的风险投资理念,这一理念与如今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谋而合,充分彰显了先生的高瞻远瞩。

此外,先生还倡导设立了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当时公司员工既要负责投资业务,又要兼顾杂志出版、会议举办等工作,精力分散。先生高屋建瓴地搭建起这一架构,让研究院专注于理论研究、出版杂志年鉴、举办风险投资论坛等工作。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初,便承载着民建中央推动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使命,通过公司与研究院的协同运作,对行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具有建设性的提案,为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如今,公司走过20多年风雨历程,不断发展壮大,也基本实现了先生当年赋予的使命。

与先生相处的日子里,先生身上诸多闪光点令人由衷敬佩。先生精力充沛,超乎常人。记得与他一同出国时,他总是早早起身,参加各类政治、外交活动;夜晚依然神采奕奕,全身心参与访问团的各项活动,即便活动持续到深夜十一二点,他依然精神矍铄,坚持到最后,而同行的我们早已疲惫不堪。先生身上展现出的这种敬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先生更是一位极具学者风范的大家。每到驻外使馆,他都会为使馆工作人员深入讲解国内经济形势,将专业知识和前沿动态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他的记忆力之强,也常常让我惊叹不已。我在汇报工作时,有时连公司的财务数据都会遗忘,但先生却记得清清楚楚,细节之处尽显其严谨与专注。

先生的学习能力同样令人赞叹。听闻当年年初他还不会西班牙语,可仅仅十个月后,在委内瑞拉召开的中国拉丁美洲友好会议上,我听到他竟能用西班牙语进行发言,这种快速学习并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堪称传奇。生活中的先生,喜欢拍照留念,每到一处,他都会用相机记录下美好的瞬间。那时还是胶片摄影时代,看着先生拍摄大量照片,我曾好奇询问日后如何处理,先生笑着说:“等我85岁以后,我会整理这些材料,回顾自己去过的地方。”当时我满心期待先生能将这些珍贵经历整理成书,然而天不遂人愿,先生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些承载着美好回忆的照片,也未能等到先生的整理,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成思危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的谆谆教诲、卓越智慧和高尚品格,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与先生共事、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如今,每当回首往事,先生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愿先生在天堂一切安好,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风险投资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传承他的理想与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王一军

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二〇二五年七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