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讲座】谢茂松为国科大学子讲授中国文明的“执两用中”与“可大可久之道”

  • 创建于 2020-11-04
  • 11639

      11月2日晚,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简称“国科大基金会”)联合明德讲堂推出系列公益讲座,首场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展开。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科技部“新型举国体制”战略研究专家,中央党校文史部兼任教授谢茂松以《中国文明的“执两用中”与“可大可久之道”》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本场讲座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莫扬教授主持,国科大基金会秘书长赵硕参加讲座。


讲座现场

      谢茂松主要从立国的忧患意识、群经之首《周易》的“洁静精微”之教与“寡过之书”、政治与社会的“可大可久之道”、士大夫政治与政治家、制度史的《通典》与文明史的《资治通鉴》所显示的通贯意识、“文明”的视野理解中国共产党等维度,向大家详细阐释了中国文明的“执两用中”思维与“可大可久之道”。 


谢茂松教授

      谢茂松在讲座中提到,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原生道路,经历了一次次的兴衰起落,却总是能衰而复兴,显示了文明的“可大可久之道”。其深处是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忧患意识,即时刻保持底线思维,事情从不往最好结果来想,一定先做好最坏结果的准备,然后才最终能谋求相对好的结果。

      历史的忧患意识、历史的经验与智慧,在中华文明中被上升到“文明原理”的高度。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被称为“忧患之书”。忧患中最需要德性,而德性也正是在忧患中最能得以锻炼、提升。中华文明面对忧患与危机,通过德性而对忧患、危机加以转化;当转危为安时,依然安不忘危,时时保持戒慎恐惧之心,即《周易》乾卦九三爻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中华文明强调“慎终如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正是中国文明“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执两用中”的哲学思维,造就了中国文明的“可大可久之道”,从而我们才能“古今一体“地深刻理解中国文明以历史忧患意识为支撑的政治思维与战略思维。

      谢茂松还着重梳理了中华文明史的变迁,并同西方文明发展进行了比较。中华文明的底层结构是“礼乐文明”。“礼”代表秩序,“乐”代表“和谐”,二者形成张力,即政治层面、士大夫政治“任贤使能”的“尊尊”,与社会层面、家庭的“亲亲”。晚唐五代世家大族被战乱摧毁殆尽,中国早于西方千年步入平民社会,寒门士人开始承担士大夫这一角色。经科举考试选拔的士大夫官僚,代表了“士农工商”四民社会各个阶层的整体利益与价值。

      现代政治有两大基石,一是西方的政党政治,一个就是被欧洲启蒙思想家称羡不已的文官选拔制度。中国学习并改造、超越了西方的政党制度,而西方也引进了中国的科举制并改造为文官考试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党纪严于国法”,传承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内圣外王的传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现场互动提问

      在互动环节,来自生命科学学院、化学科学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各院系、研究所的同学纷纷踊跃提问。同学们就中美贸易竞争、中西文化差异、我国传统文化现状及“执两用中”的动态平衡等问题与谢茂松进行探讨。


赵硕(右)为谢茂松(左)颁发公益导师荣誉证书

     

      讲座最后,赵硕为谢茂松颁发公益导师荣誉证书。据悉,此次讲座是国科大教育基金会联合明德讲堂共同发起的系列公益讲座之一,也是国科大教育基金会首届校园公益文化节的一部分。校园公益文化节由公益图片展、校园公益文化倡导、系列公益讲座三部分组成,活动聚焦金秋11月,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三全育人要求。

 

延伸阅读

谢茂松,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央党校文史部兼任教授,科技部“新型举国体制”战略研究专家,国务院国资委商业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学术顾问,香港《南华早报》中国专家组专家,《观察者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