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本科生与5000余万人同上疫情防控思政大课

  • 创建于 2020-03-23
  • 2715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听了一堂特殊而又精彩的思政课。下课后,我感慨万千,有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的敬佩和感谢,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有身为党员的责任感,也有要做一个爱国有志青年的决心。”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16级本科生薛峰说。而他所说的“特殊而又精彩的思政课”,是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人民网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线教学活动。3月9日下午,和薛峰一起上课的还有5027.8万人。

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这堂思政课,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四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炳林、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主讲。这四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先后以“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深化理论认识”“疫情大考告诉我们什么”“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必胜信心”“战‘疫’里的最美青春——谈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题,解读了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了抗疫中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述了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国科大一千六百余名本科生全程在线听课。课后,国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本科部组织了部分本科生代表进行了在线座谈,深入交流了这堂课带给国科大青年学子的启示与思考。


国科大本科生在线听思政大课

一场特殊的座谈会

  3月11日下午,一场特殊的座谈会通过“科技云会”架通。本科四个年级的11位学生代表和国科大马院院长王庭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教师常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授课教师曹志红及本科部副部长孙燕新在云端开启线上座谈,座谈会由本科部辅导员刘金晶主持。

  2017级本科生余成发言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在这次战“疫”中,她由衷敬佩坚持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现在,我们要做好眼下的事情;未来,我们要尊重自己的职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2018级本科生尤炳然谈到,这次思政课让他对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的总体形势有了更深入细致的认识。老师们将其形容为对中国制度的一次“大考”,事实也表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一系列有力举措。尤炳然认识到,起关键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特质,以及慎重决策、众志成城的中华民族特质,而这两者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复制的。

  关于武汉“封城”,2018级本科生张瑞欣有着独立的思考。他认为艾四林老师的讲授内容清晰地阐明了这一举措的理论基础。我国政府在本次重大事件中体现出的强大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对人民的有效保护,体现了尊重和保护生命权、安全权、自由权的先后关系。武汉“封城”是一项根据疫情发展程度研判的慎重决策。封城不封爱,全国对武汉的驰援,体现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共同体已经形成。

  2018级本科生黄汝霖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这次“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大课”中,让他感受最深的是冯秀军教授讲到的“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认为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就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中国科学院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为国家的发展做着重大的贡献。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科院也同样在不断努力,夜以继日开展着各项科研攻关。作为国科大学子,黄汝霖认为,不仅要有“致大尽微,家国天下”的情怀和责任,还要做到专业报国、健康报国。每个人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热爱祖国,就去建设她、包容她、改变她,这就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2017级本科生罗敏在这场战“疫”中有着多重身份:湖北人、战疫媒体工作者、打通物资捐赠渠道的志愿者、以及一线战疫医护人员的女儿。作为湖北人,她讲述了自己眼里家乡的抗疫历程;作为实习媒体人,她通过网站公益频道采访报道了疫情中缺乏关注的角落;作为志愿者,在她的联络下,国科大、研究所中外学生自发组织的捐款和从巴基斯坦、俄罗斯、巴西等地紧急购进的物资顺利捐往武汉;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女儿,她目睹了从事中医的父亲翻阅书籍研究风瘟的每一个凌晨午夜。罗敏想说的有很多,但她认为该做的更多,“唯愿中国青年,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同样有抗疫志愿者经历的,还有2017级本科生谢明熹。她在社区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的带领下,参与社区数据整理和防疫知识宣传普及的工作,深刻感受着社区抗疫的不易。谢明熹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青年人已经展现了自己不输于父辈的能力和活力,我们会稳稳接下父辈肩上的担子,并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

  2019级本科生丁殿哲一边上课一边做了许多笔记,不仅记下了老师讲到的知识点,还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他说,“这场疫情,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唯有正视这样的经历,在困境中汲取教训成长,才不辜负这样一场代价沉痛的历练。”

  初入大学的2019级本科生栗祺菁,已在上学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这堂思政课和疫情亲历,让她对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年互帮互助、迎难而上的勇气有了深刻的认识。栗祺菁说,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治国理念的了解,在此之前大多来自教科书和《新闻联播》中一个个理解还不到位的名词。但是这一次,她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灾难面前壮士断腕的勇气与不畏艰辛的决心。虎门销烟、五四运动中的青年体现的是勇于向上走,为祖国、为人民发光发热的蓬勃朝气与大无畏精神。而现在,英雄青年就在身边,面对最危险的战疫前线,“我还年轻,让我去。”“我是共产党员,让我去”的事迹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国青年的勇气和热血从古至今从来都没有消失过。

  2019级的本科生李文毅表示,通过四位老师的分析解读,这堂思政课让他在两个方面的认识得到了提升。这次疫情,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危难面前所展现出来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再一次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同时,也让大家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另一方面,李文毅说,他也感受到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在援鄂医护人员中,90后和00后占了三分之一,诠释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冯秀军教授分享的两个故事,一个是为了孩子,一个是舍了孩子,不同的战场,他们却体现的是同样的家国情怀。“我们,已经成为了爱国担当的主力军。也许我们身上有一些标签,背负着质疑,面对困难时也会恐慌,但青年人的朝气永远在那里,青年人的担当精神永远在那里,在一边勇敢一边恐慌中,我们破茧成蝶,牢牢地接住前人的接力棒,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同样有感于冯秀军教授分享的这两个故事,2019级本科生王昱萱深刻意识到新青年的未来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我们必须茁壮成长、充满希望。现在的青年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是富国强民的创新者、建设国家的先锋队。作为大学生,我们一定要以知识和实践提升自我,自强不息。”

线上座谈会

  马院教师曹志红被同学们的发言感动着,称赞同学们在居家防疫期间所保持的独立思考能力。面对纷繁的信息保持辩证思维,审慎看待每一个事件,客观分析每一个举措,做到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该具备的能力,而这对于大学生尤其不易。曹志红对同学们在思政课堂内外所体现出来的中国青年应有的认真向学、爱国省思和责任担当赞赏有加。

  常征老师从“经历过”“思考过”“努力过”三个方面谈了对疫情的看法。他说,疫情经历对每个人来说都很特殊,面对疫情如何保持积极的状态、珍惜生命健康、珍惜与家人一起的时光很重要。疫情是危机,也是契机,它是对中国制度的一次大考,也是我们脱离教科书对于中国制度的一次思考。“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势和防控漏洞的短板都在此次疫情中体现。“这场疫情让《形势与政策》课程不再抽象,制度离我们不再遥远,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常征说。

  孙燕新、刘金晶老师说,时代责任不再是说教,青年担当不再是书面文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但共同的思考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存在的意义。

  马院王庭大院长指出,四位教授透过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火热实践,穿针引线,将疫情防控工作涌现的案例转化为鲜活课堂,既蕴含丰富的理论知识,又与新时代疫情防控的责任担当紧密结合,让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大课堂’与思政教学的‘小课堂’同频共振,是一堂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政课,也是一次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思想之旅,更是一场守初心、强本领、担使命的青年大学习。这堂思政课,对所有听课的老师、同学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