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国科大开幕

  • 创建于 2018-03-24
  • 1935

  第 38 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于 3 月24 日至 3 月 27 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这也是国科大连续第三年作为该项赛事承办地。大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北京市怀柔区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怀柔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承办。

  此次大赛以“发现 创新 责任”为主题,主会场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包括封闭答辩与评审、公开展示与交流、国际创客交流展示活动、科普报告会、中外教师论坛、英才计划展评、创客体验活动、颁奖晚会、颁奖活动等环节,旨在引领广大青少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的美好生活,通过创新大赛活动感受追逐科学梦想的成功与快乐。

大赛日程

赛场指南

选手报到

参赛人数增达三十万,参赛作品近2000

  据统计,今年共有 30 万名青少年参加了大赛活动,各区上报参赛的初评作品达 1992 项,其中竞赛项目 1077 项、优秀科技辅导员16 名、优秀科技实践活动 73 项、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竞赛项目 141 项、青少年科技创意比赛 128 项、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 714 幅。决赛期间,竞赛类项目将按照 13 个学科进行公开展示和答辩,由学科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参评项目进行分类评审,现场评出各类奖项。

参赛选手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东区体育馆布展

大赛彰显“国际范”,科技与文化交流两不误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赛邀请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代表队参赛,促进相关国家青少年的科技交流。本届大赛共有 7 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代表队,分别是捷克、乌克兰、俄罗斯、以色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另外还有韩国、美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 16 个代表团,国际及港澳台代表共 98 人,其中成人 35 人、学生 63 人;共有参赛项目 37 项,参展项目 1 项;其中创客交流活动参赛项目有 5 项,分别来自俄罗斯(2 项)、美国、香港、台湾。在“英才计划展评与交流”环节中,部分境外参赛选手将与英才计划优秀学生交流互动。科技梦想将选手们凝聚在一起,增进彼此的了解,使友谊的桥梁更加牢固。大赛邀请 2 名外籍评委参与评审,实现中外选手同台竞技;其中,哈佛脑体研究所博士后、纽约州立大学朱崴教授具有丰富的科技竞赛指导和评审经验。本次大赛期间还特邀澳大利亚青少年科普教育专家在中外教师论坛上发言。

  大赛首次加入了国际创客交流活动,邀请了四个国家和地区的五个国际项目进行比拼,旨在提升广大青少年对于创客的认知,培养国际视野,增进国际间的创新思想交流,为青少年的思想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同时本届大赛首次邀请境外参赛选手在颁奖晚会中表演节目,增进文化交流,让大赛成为国际青少年科技与文化传播融合的舞台。同时,主题曲英译版本的发布,也助力大赛迈向国际化水平。

第37届大赛结束后合影留念

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

  本届大赛的重要活动项目和亮点之一,是3月25日晚19:00,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高登义研究员做题为《知天知己实现中国梦》的科普报告。

  就在前几日的“春分”时节(3月21日),国科大在玉泉路校区礼堂二层报告厅召开了“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以下简称“春分工程”)启动座谈会,宣布从2018年开始,每年在全国开展不少于100场次的大型青少年科普活动,其中高端科普报告不少于40场

  国科大把春分工程取义万物复苏的春分时节,青少年的科学梦想像一粒种子,在科学光芒的照耀和引领下,迸发出希望、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以理性的视角认识世界、热爱科学、向往科学。

 春分工程徽章式标识

  春分工程旨在以科普报告、科普活动等形式,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科学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该项目将在每年“春分”之日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展示科普工作成效和社会责任形象。

  早在第37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时任国科大副校长周琪院士,分别做了题为《探索物质最基本的结构 ¾ 粒子物理研究》和《神奇的干细胞与再生》的科普报告。

王贻芳院士

周琪院士

离科学最近的地方

  大赛举办地中国科学院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国科大”(UCAS),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高等学校。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国科大从2014年起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

 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

  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方针,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基于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国科大形成了由京内4个校区、京外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国的114个研究所组成的“大学校”。

  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毗邻怀柔科学城核心区,“怀柔科学城”作为北京市正在布局的三大科学城之一,已成为新的国家综合科学实力的新高地。目前,怀柔科学城正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合作,建设大科学装置,依靠这些大科学装置,支持建立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怀柔科学城鸟瞰效果图

  截至2017年10月,国科大在学本科生1447名;在学研究生4.7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2%;在学外国留学生1517人,来自89个国家,其中外国博士生1011人,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国科大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截至2017年底,全校有教师3034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0170名,其中院士285人,博士生导师6039名。

 
  国科大具有一流的科研实践环境。分布在各培养单位的3个国家实验室、7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9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3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以及众多国家级前沿科研项目,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宏大的科研实践平台。

  在2016年国科大第一次承办该项赛事时,国科大副校长吴岳良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举办这两个大赛具有重要的意义,国科大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未来我们期望建成一个连贯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大学之前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就非常关键,尤其是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从这次大赛的情况来看,参赛规模和整体水平都不错,对于未来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很好的储备。”基于这样广阔的科研实践平台与浓厚的科教融合氛围,国科大已承办过多次科技创新活动或赛事,包括第16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国科大中学生科学夏令营、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

开展“首届北京青少年创客,国际交流展示终评活动”

  大赛期间,将同期同地举办“首届北京青少年创客国际交流展示终评活动”。实现了两个突破:首次将创客国际交流活动纳入到大赛环节中。以现有创客工作为基础,以创客调研结果为依据,在成功举办首届京津冀创客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的基础上,突破了省际间交流的界限,邀请境外选手参与其中,体现出更高的国际化水平。

增设“创客体验活动”专区

  与前一届大赛不同的是,组委会将活动全面升级为“创客体验活动”,以培养青少年创造热情、增强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体验、创造实践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分为创新体验和创造实践两部分,共 10 个主题活动。活动中,资深创客将携带工作坊,通过设计贴合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各类体验,让青少年体验通过动手制造将创意变成现实,体验通过创新、创造改变日常生活的奇妙之处。活动中,青少年既了解创客的造物工具和材料,掌握初步的创意设计方法,体验动手造物的乐趣,更培养青少年爱创新、敢创造、爱生活、乐分享的创客精神。

持续开展“英才展评活动”

  大赛期间将举办全英文语境的“2018 年英才计划(北京)——拔尖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交流会暨英才展评活动”。会上,将有代表中国参加享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 2017 年美国 ISEF 大赛的北京地区学生代表,美国、丹麦、乌克兰、以色列的参赛选手代表、英才储备学生代表等分别介绍项目并接受外籍专家点评和现场交流。活动还将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外籍专家分享国际顶尖科技赛事的评审标准、项目答辩要求、赛事筹备等方面的建议。

 第37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英才计划展评与交流”颁发纪念证书

  (注:“英才计划”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主要任务是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项目、科技社团活动、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等活动。)

 大赛“符号”深入人心,吉祥物“小闯”将以全新姿态亮相

  大赛吉祥物“小闯”会着更具时尚感和科技感的全新服装与大家见面,为大赛带来全新视觉体验。同时,人偶服道具上将增加大赛微信推介功能,实现与青少年的双线互动,进一步推广大赛的主题形象、增强大赛认知度。

  大赛主题曲《梦想出发》已正式发布英文版本,大大增强了主题曲的传唱度,使主题曲成为大赛的符号化象征。

信息化手段助力大赛,充分体现人性化与趣味性

  本届大赛颁奖晚会中,新增“二维码”互动环节。参赛选手在入场前,扫描会场门口设立的微信二维码后,场内大屏将随机、滚动呈现其微信头像,增加了观众与现场的交互性。同时,将继续沿用更加便捷、环保的二维码项目信息卡。所有选手、观众均可通过手机扫描展位上的二维码,了解每个项目及参赛选手的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