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数据算法 国科大与大唐移动战略合作签约

  • 创建于 2017-06-19
  • 3230

  2017年6月16日上午,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第一会议室里,赵炎龙显得格外激动,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交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文本时,他使劲地鼓掌。

  通信专业毕业的赵炎龙目前供职于大唐移动。两年前,因为工作需要,他报考了国科大计算机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这次,他就读的国科大与就职的大唐移动签约,他感觉有一种“任督二脉”被打通的感觉。

国科大副校长席南华院士与大唐移动马建成总裁共同为“大数据算法及应用联合实验室”揭牌

  大唐移动是国务院国资委下属大唐集团的核心企业,正在从传统的设备制造商转向服务和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代表国家完成了TD-SCDMA(3G技术)和TD-LTE(4G技术)的国际标准制定及产业化推进,目前正积极引领5G和物联网方向与产业发展。大唐移动与国科大的战略合作,将瞄准通信技术中大数据应用需求,重点在无线通信大数据算法研究、大数据应用、智慧网络优化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按照协议,双方共建的“大数据算法及应用联合实验室”,将以全真环境为国科大师生提供科研实践平台,为实现产学研贯通提供支持。

  大唐移动选择与国科大合作,最看重的是国科大哪一点?大唐移动客服中心总经理肖鹏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国科大校风严谨,师资优秀,科研底蕴非常深厚,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尤其是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继承与发展华罗庚应用数学思想,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综合了数学、运筹学、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形成了“模型、算法、软件”一体化的方法论。肖鹏说,“这是大唐与国科大建立长期、健康、稳定的战略合作的基础。”

  而在大唐移动总裁马建成的心中,国科大与大唐移动的战略合作,是因为两家机构“精神相通”,有共同的价值观。他说,大唐在1998年由科研院所转制而来,与国科大一样承担着重大的国家使命。中国的移动通信空域,是全世界最复杂的通讯网络,多重技术标准叠加,需要非常强大的数学支持。作为曾经的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的季军,中国科学院一直是马总心里的学术圣殿,有很深的感情。他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能够拿出更优秀的、经得住市场考验的成果,而非实验室产品。

  据国科大副校长高随祥教授介绍,国科大和大唐移动在2016年5月份就已经开始接触和合作。一年来,双方在运营商客户需求挖掘、市场竞争分析、大数据算法研究及软件开发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迅速而深入的合作,为双方战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此前合作研发成功的3D RADAR,是一种应用于通信高精度地图设备,能够精准描画通讯数据,有效提升运营商话务量分析质量,帮助优化用户体验,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国科大为该项合作提供了底层算法。

签约及揭牌仪式现场

  高随祥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国科大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单元办学,致力于国际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服务社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的社会责任。通信系统的大数据挖掘及其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许多问题有待研究,特别需要学术界和企业界联手解决。大唐移动是通信行业内举足轻重的技术领先型企业,3D RADAR这一通信大数据平台的成功上线表明,双方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国科大副校长、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院长席南华院士代表国科大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并与大唐移动马建成总裁共同为“大数据算法及应用联合实验室”揭牌。他在致辞时表示,非常高兴能够见证国科大携手大唐移动,在产学转换、通信服务、产品提供、算法挖掘等多领域、多方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表示相信,依托国科大数学学科的科研成果和学科优势,以及大唐移动对通信市场前瞻性的预判及良好的市场能力,双方结合通信行业现实和未来需求,共同进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课题、新应用研究与开发,必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学校创造更为良好的科研和育人环境。

  据悉,大唐移动是一年来与国科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第三家高科技企业。此前,国科大已经先后与华为、百度就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签约仪式由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郭田德教授主持,国科大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黄庆明教授等参加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代表合影

背景资料:现代通信与数学

  1948年,Shannon(香农)在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了著名的文章《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通信的数学理论》)。在这篇论文中,他把通信的数学理论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把通信的基本问题归结为通信的一方能以一定的概率复现另一方发出的消息,并针对这一基本问题对信息作了定量描述。Shannon在这篇论文中还精确地定义了信源信道信宿编码、译码等概念,建立了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得出了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等重要结果。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信息论的诞生,在科学界和工程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国际权威性杂志《数学评论》立即给予评述。不到五年的时间,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就正式成立了信息论学科组,并于1954年出版了信息论汇刊。